查看原文
其他

看完《奥本海默》,我在B站补了几万字的课

韩一丘 哔哩哔哩 2023-09-10



杨振宁曾和爱因斯坦做过同事?


二战时,德国科学家海森堡曾先一步研究核能?


高中物理氢原子模型的提出者玻尔,曾经间接参加过曼哈顿计划?



最近,因为一部电影的上映,B站网友们不但开始研究物理史。


甚至还讨论起了量子力学。



这部让观众集体恶补知识的电影,正是著名导演诺兰的新作《奥本海默》。


影片讲述了美国“原子弹之父”奥本海默,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。


评分8.9,上映五天票房破两亿,还占据了近几天的B站热门。



这部电影和诺兰的《信条》、《星际穿越》类似,也凑齐了那些诺兰作品里必备的元素:烧脑,非线性叙事,信息量巨大。



走出电影院,好多B站的小伙伴看得一知半解,发出各种疑问:


《奥本海默》片长近3个小时,涉及到很多历史上的真实人物,数量有50个之多,他们都是谁?


为什么电影中的时间线看起来是混乱的?


影片中采用了黑白色调双线叙事,到底哪个是正序哪个是倒序?



好在,B站UP主们早就做好功课,帮网友们查漏补缺。


关于影片中人物关系、历史背景的解读可谓应有尽有,观影前了解故事背景也十分合适。



百大UP主,影视解析大佬@木鱼水心,直接整了一份课件,把观影前后需要了解的信息都讲明白了。



为了全面展现那个时代,诺兰极具野心地让整整50个相关人物出场。


首先解决观众观影的脸盲问题,@木鱼水心 梳理出重点人物的历史背景。


比如,电影中小罗伯特·唐尼扮演的刘易斯·施特劳斯,总是和奥本海默对着干。



有些观众在观影时疑惑,这俩人到底有什么仇什么怨,是钢铁侠抢了人家的科研成果么?


@木鱼水心 讲解,这背后其实是一场政见斗争。施特劳斯是支持制造氢弹的共和党人,而奥本海默有共产主义倾向,反对制造氢弹。



再比如,为什么如此宏大的题材中,会着重展现奥本海默和情人的关系?


UP主分析说,奥本海默曾经两次向情人求婚却遭拒,又因为两人政治身份的不同,对他制造原子弹产生了很大影响。


人物关系图


关于影片里大家最困扰的,黑白和彩色的变换叙事角度,@木鱼水心 也给大家画好了重点。


其实这不是诺兰第一次使用这种技法,早在他的作品《记忆碎片》中,黑白和彩色就分别用来代表正向叙事和倒叙两条线索。


在影片中,彩色是奥本海默的视角。



而黑白画面,展示的则是刘易斯·施特劳斯视角。


影片中有一段罗生门式的戏,分别使用黑白和彩色画面演了一遍,这代表二人看待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,互相织补出事件的全貌。



了解这些前情,观众观影时很容易就能理解每个段落是以谁的视角叙事。


看到这里,这种新颖的叙事逻辑,就连不少路人观众都被勾起兴趣。



除了@木鱼水心 的保姆课件,在B站还有各种各样的角度,帮你理解这部三个小时的史诗传记。


UP主@马哥有点东西 使出九牛二虎之力,对电影中出现的整整50个人物进行历史科普。这个视频堪称是奥本海默相关人物小传大全。



看完他的介绍,观众才后知后觉,影片中一闪而过的角色,竟然都是教科书上留名的科学家。



想要还原那个复杂的年代,影片不得不舍弃很多故事细节。


为此,UP主@大聪看电影 补充了电影没来得及提到的历史背景:当时德国为什么没造出原子弹?


这还要从奥本海默的同门——海森堡的故事讲起。



奥本海默和海森堡是哥廷根大学物理系的同学,后来奥本海默返回美国,海森堡留在德国,各自投入本国的原子弹研究。


战后,海森堡声称德国科学家意识到研发原子弹的后果,于是他们选择消极怠工。但也有人认为,是海森堡算错了数据,才让纳粹没有得到原子弹。


到底是海森堡故意算错,还是这一切就只是一场巧合?这段历史直到现在也一直吸引着大家讨论。



评论区中有人说,这一切只能留给后人评价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二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,没有谁是赢家。



另一位观众感兴趣的角色,当属爱因斯坦。


影片中爱因斯坦虽然戏份不多,但每次出场都推动着情节。


很多观众会好奇,作为鼎鼎大名的物理学家,他在造原子弹的进程中扮演什么身份?


UP主@小玄儿の深夜聊碟 还原了当时的故事,当时是由爱因斯坦给罗斯福写信,大力推动曼哈顿计划的实施。可以说没有他的推动,就没有奥本海默的成功。



整整三个小时的《奥本海默》,留下了太多空间供观众解读和分析。


不仅是历史背景,诺兰的电影非常讲究视听语言的营造,这也没难倒UP主们。


@银屏系漫游指南 就写了15000字的文本,用来分析电影的视听语言,拍摄技术。


他像做数学题一样,以影评人拉片的方式,将整部电影以时间线的角度进行拆分,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诺兰的拍摄逻辑。



而关于影片中震撼的音效是如何制作的,UP主@录音系何某人_Grace 做了深入解读。


他从音效剪辑师的专业角度,梳理出整部影片所运用的三种主题风格音乐,并指明这同时对应着裂变、三位一体和数学世界这三大主题。



但这些问题终究是大家根据外围信息的解读,但在B站,还真有人找到了导演诺兰本人现场问答。


UP主@影视飓风 是科技体验、影像技术的发烧友,他替粉丝向诺兰提出了6个关于影片的细节问题,还送上了自制的IMAX摄像机微缩模型。


诺兰一上场,弹幕里全都刷起了“排面”


@影视飓风 首先替大家问出了影片是怎么做到全程实拍的关键问题。


诺兰告诉他,为了实拍,团队专门到原子弹小镇的旁边复原了一座小城,利用错觉还原拍摄。


也就是说,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大小其实根本不是实际搭建的大小。



而影片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则是IMAX。


诺兰几乎是目前全球范围内,唯一还坚持用胶片IMAX摄影机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。


为了展现奥本海默的政敌刘易斯·施特劳斯的视角,他专门委托柯达公司特意为影片开发生产了IMAX的黑白胶片。


采访中诺兰解密,他坚持使用65MM IMAX胶片相机拍摄,是因为巨大底片让摄影机可以收录更广阔的画面。这样在放映时,就可以通过巨大的屏幕呈现超高清晰和广阔的景观。



正如诺兰本人所说,“奥本海默的人生故事比我遇到过的任何虚构的主角都要更复杂。”


他希望这部电影成为观众看待历史与人类抉择的契机。而UP主们不同角度,不同观点的碰撞,也让奥本海默的故事变得更加丰满和完整。


UP主们每人拿起一块小小的拼图,慢慢地,我们在B站拼凑出关于奥本海默的一切。



作者  |  韩一丘

编辑  |  简杉 阿星

         运营  |  榕榕树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